時至今日,中國企業能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為數不多,中國的制造業水平仍處于國際的末端,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業行業的利潤產生。
近年,中國制造業面臨許多新問題。其中制造成本的上升為主要問題。2008年,中國修訂了勞動法后,2008年~2011年中國法定最低工資的水平加快提速,去年各地的增長幅度平均在20%以上。此外,“十二五”規劃要求,大幅度增加勞動所得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。市場與政策一起發力,推動中國制造業的人工成本更快增長。整體來看,中國與發達國家在人工成本方面的差距,大體從開放之初的100倍,收縮為目前的10倍。
此外,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現象就是:中國制造業的產業隊伍素質普遍不高且不穩定。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,農民工就開始成為我國制造業的“主力軍”。農民工就業的最大特點,就是流動性太大。由于人員流動過于頻繁,中國制造業難以形成一支人員基本穩定的產業隊伍。
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可能實現什么?它可以真正做到“銷地產”。也許某些制造企業只需要在不同需求地放上幾臺互聯網連接的3D打印機,需要什么樣的產品直接把原料拉到商店,打印后直接拿走就可以了。這樣運輸成本就大大減少,定制交易成本也大大節約,另外定制也沒有庫存,沒有多余產品的浪費,于是整個社會資源就得到了很大的節約。
這些問題都制造業需要改革和突破的。只有全面的發揮中國制造業“后發優勢”,警惕陷入政策失當、體制缺陷,那么在未來的下一個十年中,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進程一定會加快。
本文關鍵詞:雅馬哈工業機器人 KITA壓力開關 施米特氣液增力缸
更多資訊,請訪問 http://www.lkjmt.cn/news.asp |